您现在的位置是: 财经 > > 正文

融通基金张一格:注重债市风险防范 寻找结构性机会

时间:2022-12-15 18:11: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者:DN032

从宽货币向宽信用的转变将成为最大看点


【资料图】

12月14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主办,21世纪经济报道承办,易方达基金特别支持的南方财经国际论坛2022年会——基金业年会以线上直播的方式隆重开幕。

对于2023年整体市场宏观经济,融通基金固定收益投资总监张一格在南方财经国际论坛2022年会——基金业年会上表示,系统性风险大为缓释,从宽货币向宽信用的转变将成为最大看点。

在系统性风险方面,张一格认为,2022年宏观经济面临的三大风险大为缓释,包括房地产风险、新冠疫情延续风险以及中美经济周期错位和政策错位的风险。

首先,作为过去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房地产在2022年处境艰难,也对经济造成冲击,直至今年9月末,政府出台了全国性的房地产政策,随后“三支箭”的房地产政策大大提升了市场信心。

其次,随着近三年新冠疫情的持续发酵,居民和政府的储蓄都有了相当程度的消耗。不过随着近期20条的出台,新冠疫情的防控政策的精准化,可以预期,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在未来会大大降低。

最后,在中美政策错位以及外围经济影响方面。2022年初普遍预期美联储可能剧烈加息,将对我国经济带来影响。而近期,美联储对12月份的加息表态和语气都趋于舒缓,国内货币政策应对海外政策冲击的能力大大增强。

因此,张一格表示,2022年初所预期的中国经济三大风险尽管有所发酵,但随着经济与政策应对得当,三大风险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释,进一步发酵的可能性也趋近于零。

同时,张一格认为2023年宏观经济的最大看点是从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变。

在他看来,无论是在2008年,还是2015年,中国历次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实效都很快。但本轮传导随着花费时间较长,见效较慢,这应归因于房地产风险与新冠疫情风险,以至于投放出的货币迟迟无法转化为宽信用或经济实体的正常经济行为。

然而,随着两大风险的缓释,张一格预测2023年有可能看到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的见效。另一方面,纵观中国与海外的经济历史,促使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的根本因素在于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从中长期来看,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具备相当大的增长潜力。在这个情况下,央行所投放出的货币将会转化成经济实体的行为,以及信用资产的配置。

对于2023年债券基金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张一格做了两个方面的提示:市场的结构性风险与《巴塞尔协议III》相关的不确定性。

在市场的结构性风险方面,需要提防资产和负债在流动性上的不匹配风险。随着债券基金整体规模上升,为了追求收益,债券基金会进行相对高收益资产的配置,包括信用债、城投债等,其流动性并不高。而债券基金的负债端是高流动性的,债券基金需要随时应对赎回,于是形成了资产和负债之间的错配。在经济出现转向、负债大规模赎回时,资产在应对赎回和回应负债流动性上存在困难,这可能对市场有较大冲击。

在《巴塞尔协议III》的执行方面,张一格表示,尽管市场预期其可能推迟至2024年执行,但《巴塞尔协议III》的执行是相对确定的事件。在这个前提下,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可能会出现较大变化,基金对此也应提前布局,防止短期内受到剧烈冲击。

展望未来,张一格认为2023年债券市场将迎来三大机会。

第一是短债市场。随着中短债市场调整,短期债券的收益率大幅提升,许多短期的AAA评级债券达到了3%以上的收益率。张一格预期,信用风险不大、信用资质好、期限短的债券,在2023年会给投资组合和投资人提供绝对收益的机会。

第二是现实和预期差的机会。回顾今年债券市场走势,三季度之前,市场只对现实定价,对于经济的预期并不愿意定价,出现刺激性政策时,债券市场也往往反应平平,整体收益率不断下行。而四季度以来,市场逐步转向对于预期定价,而对现实不定价的状态。即使经济数据相对较差,市场的关注点也往往在经济政策,例如防疫政策调整、房地产政策等方面,于是债券市场收益率整体上行。张一格认为这种现实和预期之间的博弈会一直存在,尤其在经济转换期或拐点期时尤为激烈。2023年,如果债券市场预期走在前面并且差距较大时,债券市场将迎来一些阶段性机会。

第三是可转债市场。近年来可转债不断扩容,受到市场关注。今年可转债市场随着股票市场一起下跌,其当前的估值处于历史非常高的水平,受到了一些质疑。张一格认为,看可转债的估值时,不能只看到溢价,也要看它对应的正股估值。在当前的股票市场,以沪深300、上证50为例,股票市场的相对价值远高于债券相对价值。这意味着当前股票市场估值处于低位,相对比较有价值。因此,叠加上正股的估值回归,可转债的估值水平并不算高。另一方面,在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化的过程中,受益于宽信用和股票市场的结构性机会,可转债市场也会有所反应,表现出较强的收益。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 融通基金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0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