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财经 > > 正文

分析|中国去年GDP增长3%:资本形成贡献率达50.1%

时间:2023-01-17 15:54:13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者:DN032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210207亿元,同比增长3%;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之后,GDP又跃上新的台阶。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四季度增长2.9%。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与三季度持平。


(资料图)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8345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3164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638698亿元,增长2.3%。

数据来源:Wind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去年拉动经济增长分别是:最终消费支出1个百分点,资本形成1.5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最终消费支出32.8%,资本形成50.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17.1%。

“当前国际环境仍然在复杂演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在趋缓,全球贸易形势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可能面临滞胀局面;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也还比较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群众在就业方面困难还不少,推动经济整体好转仍然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康义表示,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各项政策不断落实落细,生产生活秩序有望加快恢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2023年中国经济会整体好转。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澎湃新闻表示,四季度宏观经济再现下行压力。不过,在前期应对经验积累、稳增长政策发力显效等支撑下,四季度宏观经济下行幅度明显低于二季度,好于市场预期。

固定资产投资是去年稳经济重要抓手,今年重心或转向“恢复和扩大消费”

202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38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10145亿元,比上年增长0.9%。

分产业看,2022年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0.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第二产业投资增速远高于总体5.1%的增速。

康义表示,固定资产投资是2022年稳经济的重要抓手。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力度,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创新使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发挥了比较好的关键作用。

“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幅放缓,不过考虑价格变化因素,当季实际投资增速加快。其中,四季度基建投资大幅提速,制造业投资展现较高韧性,充分对冲房地产投资下滑带来的影响。全年来看,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王青表示。

分领域看,2022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4%,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较11月,基建投资累计增速小幅回升,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则继续下滑。

数据来源:Wind

数据来源:Wind

“2022年无疑是基建投资大年。”温彬表示,2023年随着政策稳增长重心转向“恢复和扩大消费”,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的稳增长作用或有所淡化,而资金来源对基建的增量支持预计也相对有限,特别是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债务压力,对扩大基建投资心有余力不足。

温彬表示,目前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将是为数不多的可靠资金来源,但在上年大规模投放之后,继续高增空间有限。预计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将会放缓至6%左右。

制造业投资上,温彬表示,12月BCI企业投资前瞻指数由47.9%回升至54.0%,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之后,企业信心有向好迹象。1-11月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降幅持平于-13.4%,未继续扩大。四季度设备更新再造再贷款继续发挥支撑作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需放缓压力,共同推动制造业投资单月增速反弹。

房地产投资上,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对澎湃新闻表示,12月房地产投资增速面临利多因素:国房景气指数12月虽然维持下降趋势,但是降幅较前值显著缩小。同时,虽然12月房地产国内贷款累计同比、定金及预收款累计同比与个人按揭贷款累计同比均处于深度负增长区间,但是国内贷款累计同比自2022年7月以来稳步上行,且12月较前值上行1.5个百分点。

1月10日,央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开展“资产激活”“负债接续”“权益补充”“预期提升”四项行动,综合施策改善优质房企经营性和融资性现金流,引导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回归安全区间。温彬表示,这代表了监管层对于防范、化解房企风险的新态度。优质房企融资将得到更强保障,房企发生债务违约事件的概率和频率将会显著降低。

去年12月消费边际改善

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同比下降0.2%。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42亿元,同比下降1.8%,降幅较11月收窄4.1个百分点。

从结构的角度看,12月商品零售额、餐饮收入额同比增速分别较前值上行5.5、-5.7个百分点,商品零售额对12月消费上行形成支撑。

康义表示,2022年消费市场受到疫情冲击较大,特别是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受限。另外,居民消费意愿也在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问题比较突出,消费市场受疫情短期扰动比较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及时出台了一些促消费政策,基本稳住了国内消费市场,整个市场销售12月份边际就已经在改善。

王青表示,12月商品零售降幅收窄,带动社零同比读数超预期改善,除因上年基数走低外,也因本轮感染多发对除餐饮之外的其他线下消费影响相对较小,以及年底优惠政策到期刺激汽车销售同比回正。

主要消费品中,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疫情相关类和汽车消费增速12月回升较为明显。其他可选消费出现分化,其中,石油及制品类下降,主要受油价下调以及出行减少影响。地产类消费中,建材类消费、家电类降幅收窄,家具类则回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产企稳势头。通讯器材类回升,反映出居民消费信心有所恢复。

温彬表示,12月消费数据受到正反两方面因素牵引。12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0.2个百分点至5.5%,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消费能力;但从央行四季度调查来看,当期选择“更多储蓄”的占比上升3.7个百分点达到61.8%,再度刷新历史新高,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仍然较强。

从环比看,郑后成表示,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录得-0.14%,较前值下行0.06个百分点;叠加考虑2021年同期同比下行了2.1个百分点,基数效应是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上行,且超预期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3年怎么走?

展望2023年中国GDP增速的季度走势,王青也表示,实际增长动能将是“前低后高”。其中,一季度GDP增速或在3.5%左右,二季度之后伴随疫情影响全面退去,居民消费将会出现较大幅度反弹,并成为引领经济回升的主导力量。

王青表示,2023年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政策面还会保持一定稳增长力度,投资增速有望保持基本稳定。2023年宏观经济面临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是房地产行业何时回暖。在全球经济减速背景下,2023年中国出口增速将明显回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有可能转负。

房地产投资上,郑后成表示,2023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上行的概率较低。1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录得-24.3%,较前值下行1个百分点,突破前期震荡区间的下限,表明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尚未触底。

“在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领先房地产投资增速3-6个月的背景下,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在上半年大幅上行的概率较低。”郑后成表示,12月商品房待售面积累计同比为10.5%,创2016年5月以来新高,表明商品房库存压力较大,对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进而对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形成压力。

温彬表示,从供给端来看,随着各项融资渠道的重新开闸,优质房企将重获生机,整个行业可能会迎来一波重组并购潮,行业风险有望进一步缓释。从需求端来看,涉及“四限”、首付比例、二套认定等增量政策有望进一步出台,5年期LPR仍有下调空间。同时,对于存量首套高利率按揭贷款,利率也有望适度下调,以此来减轻按揭早偿压力。

“随着政策效力的持续释放,房地产市场有望于上半年触底反弹,预计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收窄至-3%,房地产将从经济增长的拖累因素,重新转为稳定因素。”温彬表示。

制造业投资上,温彬表示,预计2023年制造业投资仍将以回落为主。2023年面临出口可能负增长、产能利用率处于低位(四季度由75.9%回落至75.8%)、减税降费力度减弱、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偏低以及企业信心有待修复等状况,这将压制制造业投资增速。

展望2023年消费,郑后成表示,在疫情影响下,2023年消费增速面临低基数的利多。进入2023年1月之后,社会活力重新恢复,聚集性消费与场景式消费出现反弹。2023年中国消费增速大概率高于2022年,但大幅上行概率较低。

郑后成预计,2023年核心CPI、猪肉CPI以及交通工具用燃料CPI大概率难以大幅上行,CPI至少在上半年维持低迷,难以在价格角度推升消费增速。另外,在国际油价持续下探的背景下,叠加2022年同期基数位于高位,预计石油及其制品类零售额同比持续低迷,从结构角度对2023年消费增速形成压力。

温彬表示,消费场景修复、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以及新的稳消费政策出台,将会带动消费增速企稳反弹,不过,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空间有限以及老龄化加剧等因素,将会限制消费反弹幅度。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全年增速约为9%左右。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标签: 同比增长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0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